本报讯“数字地球”是国际信息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概念,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中科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陈俊勇日前呼吁,国家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地球”战略的重大意义,率先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初见成效,为我国的“数字地球”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地球”是美国于今年初提出的概念。它是继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和地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后,美国推出的又一前沿课题,从而正式推出了信息化三步曲,进而得以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国领导人也已提出了发展中国“数字地球”的思考。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陈俊勇院士指出,“数字地球”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通常所说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2020年建成。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光缆、微波和通讯卫星所构成的通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干信息网络,但其速度和密度均未达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因此,对目前已建成的中、低速信息网络应增加网络覆盖面,改善网络中数据传输的速度,并以各种政策鼓励全民使用。同时,要及时解决信息通讯网络使用中存在的网速太慢、收费过高、节点太少、覆盖面太小的问题,防止信息产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效益降低及与发达国家产生新的差距。
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随着国家信息设施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的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标准以及空间数据交换网站。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信息时代连接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的桥梁。
陈俊勇院士指出,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他建议,国家要将创建和发展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基础作为“十五”的重大基建项目,制定规划,抓紧实施。
他强调指出,创建和发展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行为,它的规划是建立一个新型产业的实施规划。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凡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的数字化。而其中的关键是建立数字产品交换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保证它们在国家已有的空间数据框架中的一致性,为今后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公益服务打下基础。在这个框架上加载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信息,并由此建成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以解决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有关国土资源的规划保护利用、工农业发展等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问题。目前,可先从建立国家级1:5万和省级1:1万数字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作为整个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框架率先投入开发,为下世纪我国的“数字地球”打下基础。